放下舊有的慣性,當肌膚被另一種物質「海水」完全包裹住,感知也就此脫離了地面環境,對軀體來說是「新的狀態」並順延著開啟新的認知;水中阻力的存在,提醒身上任何需要出力的部位,必須比平常專心或是更懂得控制與縮放,才得以能夠在海水律動下與海洋合一。
「Idang」是指很親密的朋友,就如同阿美族人與海洋的關係一樣。
今日Iyo哥在團員們浮潛完後的傍晚,於Makotaay藝術村分享著如何與海洋共處經驗。從生活、觀念、看見到期待,都是生命智慧的累積。
談話中Iyo提到只有在海祭的期間,才能教導青年們如何認識海洋,但如今大部分的人只追求先進的漁獵裝備及配件 ,卻不知如何與海洋共處。過去長輩從採集潮間帶的貝類與海菜開始教導Iyo哥,用聽覺、視覺慢慢去觀察海象變化,並在過程中累積經驗,最後才是用身體感受。因為不同的海域會有不同的浪潮流向,海水不像游泳池,它是會動的,要學會跟時刻跟著海流去調整身體的節奏。每天生活的場域都是千變萬化的,每次的接觸都是功課,身體用所有的細胞去調整與感受,更要活在生活環境裡面。在海洋裡有很多的課程需要學習,但不管經驗累積的程度如何,一切都要從尊重和敬畏的心開始。
晚間Putun帶領大家去單面山的潮間帶進行採集,Iyo哥也藉此機會分享自身採集及漁獵的經驗:¹被浪花不停拍打衝擊的礁岩,那地方會有很多能採集的海生動物,同時也是最危險的地方。若在夜間採集或背向海洋時,要會聽海浪打上來及退去的聲音,因為稍有不留神,海浪就能輕易將身軀卷下海中。 ²頭燈照到螃蟹的當下,牠會靜止不動2至3秒,要趁這時間空隙去捕捉。但也要時刻注意週遭的環境,千萬不要一時心急讓自己受傷。 ³有時海面因浪潮的起伏會呈現透視的視覺效果,使人可以看見海面下魚群的所在位置,也可透過魚鱗反射的光去判別。但在海裡的魚群同時也在觀察岸上的人類,所以在岸上要學會隱藏自己,把身體蹲低跟浪齊平,就像在跟魚群玩躲貓貓一樣。 ⁴會撒八卦網也要會算浪(¹5大浪3小浪),撒很遠並不代表很厲害,撒網還需要配合手指的控制,且依照不同的海域會有不同撒網方式。
注譯:¹傳統海洋智慧有「5大浪3小浪」的算浪技術,可以算出撒八卦網最安全的時機。意指5大浪之後會有3個小浪,需在第5個大浪的5又1/3時出手,就可以為家人飽餐一頓。—擷取自2016南島國際美術獎Iyo作品「算浪5又1/3」介紹內容。
Iyo哥接著談到,在漁獵時若遇到危險,要讓身體放鬆並保持清晰的思路,利用大海的力量去自救,隨著海浪的律動去減少體力的消耗,但要如何自救也要看所處的海域性。例:在遇到離岸流時,應沿著平行於海岸的方向朝一側游出,然後藉波浪游回岸邊,若有風最好順著風的方向游。另觀察海域也可從魚群種類去判別,因為有些魚類只生存在危險海域中。
分享尾聲,Iyo哥在海洋聚會所教導現在年輕人如何去尊敬海洋。由於現代先進的漁業技術長期威脅著海洋的永續發展,從生物適性可以看出環境的變動。大海給予人類很多資源,一旦過度貪心,貪婪便會造成大自然的反撲。所有事情都必須順其“自然”,且在交換的當下更要去順應。其中,Iyo哥說過的一句話使我久久難忘:「每個熟悉海洋的獵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海底地圖。」或許,因為長久累積下來的身體記憶會永遠留在身上,所以當游到不屬於自己的獵場時,有些變化身體感知會要你知道;皮膚會感覺到海的溫度不同、眼睛會看見海色渲染不依、身體的律動會察覺到海流方向的改變,這些細微的覺察經年累月下堆疊於體內,才可以有如此敏銳的感知去發現周遭的變化。
「從山上因土地傷害鬆動下來的石塊,經過河流回到大海。在潮汐間來回滾動,將銳利的傷痕撫平。」—Iyo
文字書寫|李偉雄 Piya Talaliman 舞者 田野講師|Nakaw Putun、Iyo 田野地點|花蓮縣豐濱鄉大港口部落 田野日期|2023年7月11日-2023年7月12日